媽宮古城點閱數:9956 推薦數:0 |
友善列印 |
內容介紹媽宮城亦稱澎湖城,也稱光緒城,也是清朝所建的最後一座防禦性城池。媽宮城歷時兩年興建,在光緒十五年(1889)十月完工,主要是因為光緒十一年(1885)2月13日法軍攻佔媽宮,直到6月議和撤離,清廷這才瞭解澎湖防禦的重要,任命吳宏洛為澎湖鎮總兵駐守媽宮,繼而規劃建城。 建城之議一開始是在光緒十三年(1886),因閩淅總督楊昌濬和臺灣巡撫劉銘傳商談建城,再配合媽宮地區的紳民稟請建城,媽宮城因而籌建。建城包括設東門(朝陽門)、大西門、小西門(順承門)、南門(迎薰門)、小南門(即敍門)和北門(拱辰門)等共六門。總長為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城垛有五百七十個。耗資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七兩銀子。 媽宮古城建城後,面臨的第一次考驗,就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的乙未戰爭,日軍僅花3日就攻下澎湖, 12年後,於明治四十年(1907)執行拆除城牆築港的工程,讓這座城牆就這樣無功而退!所幸尚留存部份城牆至今,供人懷古憑弔,為澎湖增添些許文化深度。 目前媽宮城垣僅存北起北門(拱辰門)西側,沿介壽路經大西門(今中興門)至小西門(順承門)。順承門算是保留最完整的,位於中山路最西側,在民國六十一年(1972)修復後,列為國家二級古蹟,最後一次修復是在民國八十九年(2000)。另一座仍保留的城門為大西門,也就是現在的中興門,目前為軍區並未對外開放,也因此要進行古城巡禮,順承門是唯一去處。 由於澎湖多風,所建城牆都不高,城樓多僅一樓,城牆牆身部份以澎湖當地所產的火成岩砌成,上接由硓石砌成的城垛,在牆身和城垛之間有約一皮尺的磚做為裝飾;最後再以蠣殼灰抺在表面上做為保護。 文章來源:澎湖縣文化局 ─ 樂活澎湖菊島文化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