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王公壇 』 沿革
本壇肇基於清康熙、雍正年間,主祀武安尊王張府巡公、山海明王許府遠公、騎虎尊王雷府萬春公及南府尊王霽雲公、及張夫人(張巡之妻)。
四位尊王生當唐安史之亂,以六千孤軍,死守睢陽,力保江南黎庶,十月,糧罄援絕,城破捐軀,慷慨赴義,後人感其忠烈,奉祀不絕。初,福建安溪居民許氏渡臺,為求風調雨順,墾殖平安,恭奉許府尊王與夫人香火於「水門」以北之地,而神靈顯赫,信者有求必應,漸成居民信仰之中心,澤及遐邇,乃倡議鳩資往唐山恭迎三位尊王與夫人金尊。清乾隆間,北汕尾軍用造船廠(道廠)遷至今保安宮一帶,劃轄防之地為「南廠」,有別於近五條港之「北廠」(府廠),本壇以位其北隅,故稱「北頭角」,另本壇張府武安尊王與「南頭角」天池壇天府王爺、保安宮五府千歲又合稱為「七府千歲 』
然壇以當局政策數度播遷:清同治間,于今友愛街處簡磚造廟,名為「尊王壇」,俗稱「尊王公壇」;民國十二年、廿三年,以日政府闢路供奉;七十九年,市府以海安路拓寬計畫,神靈安頓,驟成當務之急,幸賴神靈福佑,廟務管理人顏森戟先生與北頭里里長薛陞海先生及信眾多方奔走,突破困境,歷二年,取得臺南仁愛之愛承租建廟權,神恩浩蕩,得庇眾生。
資料來源取自 – 三重市護山宮簡介
張巡,鄧州南陽人(一說蒲州河東人),生於唐中宗景龍三年(西元747年),博覽群書,才兼文武,開元末舉進士第三,以書判決拔萃入等,任真元縣令。祿山之亂,張巡起兵討賊,每戰必勝,因賊勢太盛,撤至府城睢陽,與太守許遠(杭州鹽官,及今浙江海寧人)嬰城固守經年,糧盡援絕,乃掘鼠羅雀,直至「啖人肉」,以圖固守。曾派驍將南濟雲突圍至淮南,求援無望。城破之日,張巡與南濟雲等三十六名壯士痛罵判賊,慷慨就義。三日後,唐朝名將李光弼率軍收復戰略要地睢陽。許遠因官居四品知府,被押到洛陽東郊偃師縣,半年後不屈被害。安始亂平後,對此戰及張巡、許遠做為褒貶不一,議論紛紛,唐延經調查後,採納李翰、韓愈義正辭嚴的定論,排除異議,旌表張巡、許遠扼守要地、護國安民,屏護江淮的壯舉,並追封張巡為『揚州大都督』。 ( 特別感謝尊王公壇主委張敬良先生及陳總幹事熱心提供珍貴資料。 )
『 神明傳說 』
張巡殉國後,被敕封為「 護國尊王 」,玉皇大帝加許他的忠義志節,封他為神,以 ( 台灣 ) 北部來說是專司驅逐蟲害,保護禾苗。閩南一帶遇蟲害,即舉行「 尪公 」( 護國尊王 )出巡 。
『 尊王公壇 - 歷年善舉義行 』
* 信徒常年募集捐獻愛心白米,分發各需求單位。
* 舉辦自強活動,帶領境眾信徒前往各育 ( 保 ) 幼院參訪,
並捐贈愛心捐款等,輔助院童生活費用。
* 援助 『 八八風災 』茂林鄉受災住戶生活電器用品等。
尊王公壇常年奉獻愛心,此善心義行,實值社會大眾之嘉許,願十方大德能共襄盛舉,多多發揮愛心,照顧社會弱勢之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