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滬尾水源地(雙峻頭水廠) {歷史緣起} 歷史源起 一百年前,日本人為了解決來台船舶的用水問題,在丹麥、英國技師的協助下,開始探勘並規劃台灣的自來水。從此,展開台灣經營自來水事業,迄今整整運轉了一個世紀! 在迎接2000年來臨之際,大台北地區的捷運及各項工程建設陸續完成後,走進淡水鎮,只見大廈林立,整個城市表現出現代化的節奏。從淡水中正東路,經由登輝大道,往淡江大學的路上,讓人感受不到古城的風味。 直到轉進了水源街的雙峻頭水源地,才由參天古木取代了水泥叢林的景觀。 淡水雙峻頭水源地,也就是淡水自來水廠,其入口大門,仍保存當時用紅磚砌造的門柱,右邊刻著「淡水街」,左邊刻有「水源地」,右邊的紅磚牆上,嵌鑲刻石,記述台灣第一座淨水場雙峻頭水源地的歷史。門內的老樹,枝幹橫臥出門外,還是用100年前的鑄鐵水管支撐著,乍看之下,就可嗅到一股濃濃的古早味。 歷史的見證者 沿著水廠的紅磚路,走進水廠內,景致幽雅的庭園右側,陳列展示著1899年間所使用的各類水管,如丁字管、套管、大小管、岔管等,連當年淡水街上的老式消防栓,也被妥善保存,原貌重現,宛如一座自來水博物館。 進入不到100公尺,庭園左側林蔭下,保護汩汩水源的拱門設施,映入眼簾,門上刻著斗大的「淡水水源」四個大字,字跡底下,以鐵門大鎖長年保護著取水口。 打開鐵門,取水口清澈的湧泉,流經造型古典的石砌拱門,拱門上方保存完整的「滬尾水源」字樣,讓人發思古之幽情,飲水思源的古訓,至此應可深刻體會。水廠內,有三棵超過100年以上樹齡的老樟樹,枝葉繁茂,彷彿是淡水水源湧泉的守護神,也是台灣自來水歷史的見證者【 台灣自來水之父 】 民前51年(西元1860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滬尾(淡水)、雞籠(基隆)、台灣府(台南)、打狗(高雄)四個港口,開放對外貿易,其中,淡水港的貿易額與稅收,為四大港口之冠,基隆還是淡水的副港,可見淡水當時之繁榮景象。 也因淡水商港的航運頻繁,中外商旅雲集,但淡水街巷狹窄,公共設施欠缺,排水溝簡陋,人口所帶來的污水四溢,導致蚊蠅孳生,野鼠橫行,爆發瘧疾、霍亂、鼠疫的壓力極大,乃有興建自來水的提議。 根據文獻記載,當時日本的遠征軍近衛師團司令北白川親王,就因為罹患疫疾客死台灣,從此,日本人均不敢攜家帶眷來台灣;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將軍,為了以身作則,迎接母親來台同住,其母終因感染傳染病,命喪台灣;來台協助完成台灣第一個自來水系統,有「台灣自來水之父」美稱的英國人技師巴爾頓(W. K. Burtoh),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準備返鄉省親時,也在台灣感染瘟疫而病逝東京。 湧泉一百年 為了改善飲用水衛生,方便民眾用水,以防止傳染病,日本人在接收台灣後,一方面積極改善環境衛生,另一方面則選定在淡水興建乾淨的飲用水設施,防止疫情擴散。 1895年,淡水廳長指派在淡水電信所工作的丹麥籍技師漢遜(E.HANSON)實地履勘大屯山麓雙峻頭水源地湧泉,認為該湧泉水質甚佳,可直接飲用,建議可做為自來水源。選定水源後,再計算淡水市區每日所需用水量。依當時的計畫,供水人口約7000人,加上軍用、船舶用水共13000人,以每人每日用水量83公升計算,每日要輸送2440噸的自來水。 水廠內使用的水管,漢遜技師為了避免鑄鐵管必須從歐洲進口,而拖延供水時程,便將部份水管改用木管或陶土管,當時,適逢台灣總督府的衛生顧問巴爾頓及其愛徒濱野彌四郎來台走馬上任,實地複勘後,認為在兼顧長期的經濟效益和供水安全,所有管材仍應採用鑄鐵管,並加大口徑。前後經過5次變更設計,整個工程歷經32個月施工,終於在1899年的3月31日竣工,4月1日正式通水,利用重力輸送水源至淡水市區供水,台灣第一座自來水廠就在淡水誕生。至今,源源不絕的湧泉,仍供應淡江大學、淡水國小及其附近住戶的用水所需。 興建營運已有百年歷史的淡水雙峻頭水廠,為國內第一座自來水廠,十分適合安排「追根尋源」、「飲水思源」等「寓教於樂」的休閒旅遊活動 -------------------------------- 100年前,日本人為了解決來台船舶的用水問題,在丹麥、英國技師的協助下,開始探勘並規劃台灣的自來水。從此,展開台灣經營自來水事業,迄今整整運轉了一個世紀!淡水雙峻頭水源地,也就是淡水自來水廠,其入口大門,仍保存當時用紅磚砌造的門柱,右邊刻著「淡水街」,左邊刻有「水源地」,右邊的紅磚牆上,嵌鑲刻石,記述台灣第一座淨水場雙峻頭水源地的歷史。門內的老樹,枝幹橫臥出門外,還是用100年前的鑄鐵水管支撐著,乍看之下,就可嗅到一股濃濃的古早味。 沿著水廠的紅磚路, 走進水廠內 ,景致幽雅的庭園右側,陳列展示著1899年間所使用的各類水管,如丁字管、套管、大小管、岔管等,連當年淡水街上的老式消防栓,也被妥善保存,原貌重現,宛如一座自來水博物館。進入不到100公尺,庭園左側林蔭下,保護汩汩水源的拱門設施,映入眼簾,門上刻著斗大的「淡水水源」四個大字,字跡底下,以鐵門大鎖長年保護著取水口。打開鐵門,取水口清澈的湧泉,流經造型古典的石砌拱門,拱門上方保存完整的「滬尾水源」字樣,讓人發思古之幽情,飲水思源的古訓,至此應可深刻體會。水廠內,有三棵超過100年以上樹齡的老樟樹,枝葉繁茂,彷彿是淡水水源湧泉的守護神,也是台灣自來水歷史的見證者。 滬尾水源地於光緒二十二(1896)年淡水支廳長大久保利武特聘丹麥籍工程師於大屯山麓勘設,並於光緒二十五(1899) 年完成全台最早的自來水設備淡水水源地地境綠樹鬱蒼,水聲潺湲,連棋更以詩讚曰為世界第三泉「娟娟絕纖塵,空明浸寒漪倚杖聽瓢聲,冷然萬慮止況當炎熇時,潤滌詩腸喜。大地毓泉,此為第三爾。」 水源區外石匾內文如下: 雙峻頭水源地略史 本處是台灣第一座淨水場的湧泉水源地,原名滬尾﹝淡水﹞自來水廠,於民國前十三年﹝西元一八九九年﹞三月興建完成,泉水清澈甘美,長年不斷,平均每日出水量六,三八九立方公尺,除供應當地自來水每日最大用水量二,四三七立方公尺外,並供應下游約七十甲農地灌溉用水之需,供水迄今將屆百年,曾對當年防止流行性傳染病如鼠疫等及繁榮原滬尾街庄,厥功至偉,至今仍為淡水地區重要水源,特勒石以彰其績。
注意事項
此水源地平日不對外開放參觀,有意者請事先與「淡水自來水公司淡水營運所」(02)2621-3170洽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