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公祠及萬軍井點閱數:13927 推薦數:0 |
友善列印 |
內容介紹施公祠位於中央街內,主祀清水師提督施琅,施琅原為明鄭成功的部屬,投清後將提攜他的鄭氏王朝給終結,也因為有功於朝廷,被封為靖海候。施公祠原名為施將軍廟,建廟時施琅仍存活著。清道光廿三年(1843),由海壇人劉元成及海壇籍戍守澎湖的官兵捐餉重修時,則改稱為「施公祠」。目前所存的祠身為日治時期大正三年(1914)所建,原建於清康熙36年(1697)左右的廟宇,因當年日本政府要蓋澎湖島病院(現署立澎湖醫院)而拆除。 施公祠在中央街內,像是住宅又像廟,目前仍有人居住。最令人驚奇的是廟內除了主祀施琅的神像外,還有包括范、謝二位將軍(就是俗稱的七爺和八爺)、媽祖、五帝爺、海山城隍爺等;主要是施公祠和海壇館當年被日本政府建醫院而拆掉,因此海壇館內的神像也遷來此,包括天公爐,所以在廟正中央的天公爐上就寫著「福建海壇館」。 另外在祠內有兩方「寰海皆春」和「福曜海山」古匾,其中「寰海皆春」是當年澎湖位階最高的長官,澎湖水師副將詹功顯於道光十五年(1835)所題贈,從中可見施公祠在澎湖的地位。 就在施公祠前方有座「萬軍井」,位於天后宮和施公祠間,關於萬軍井的由來,主要說法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領艦隊擊敗明鄭劉國軒後進駐媽宮,因找不到水源供應官兵日常飲水,因此求助於神,在媽祖宮東側鑿井,鑿井後只見井湧甘泉,萬軍汲取不盡,因而稱為萬軍井。施公祠與萬軍井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施公祠目前有人居住,因此平日並不開放參考,但萬軍井並無時間限制。 文章來源:澎湖縣文化局 ─ 樂活澎湖菊島文化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