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天后宮

 點閱數:16005 推薦數:0
友善列印小圖示友善列印
澎湖天后宮主照片

位置(地址)

台灣.澎湖縣.馬公市正義街19號

歸類

宗教信仰

開放時間

AM05:00~PM8:00

收費說明

免費

聯絡方式

  

簡介


天后宮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之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擊敗明鄭守軍將澎湖納入清版圖,施琅有感於媽祖庇佑,奏請皇帝敕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准奏後從此改為天后宮。 天后宮目前樣貌為日治時期的大正十一年(1922)撤基重建的,由士紳富商募款而建,特別聘請原籍是廣東潮州的木匠師藍木負責施工,並在後進建有二層樓式的「公善樓」,做為馬公街商民聚會場所及講授漢文的場
我要提供正確位置按鈕圖
小彬彬照片 小彬彬(入門級)
建立於2009-05-01 01:37:47
更新於2011-05-12 17:12:21
分類: 宗教信仰

標籤:澎湖天后宮
分享本頁連結(點選下面方框後複製連結Url)
網址:
崁入本頁到您的部落格、網頁或論壇
(點選下面方框後按滑鼠右鍵複製html碼)

嵌入:

  [推到Plurk噗浪]
點上面下+1讚分享

澎湖天后宮-澎湖天后宮照片 澎湖天后宮照片
澎湖天后宮-澎湖天后宮照片 澎湖天后宮照片
澎湖天后宮-澎湖天后宮照片 澎湖天后宮照片
澎湖天后宮-澎湖天后宮照片 澎湖天后宮照片
澎湖天后宮-澎湖天后宮照片 澎湖天后宮照片
內容介紹標頭符號

內容介紹

天后宮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之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擊敗明鄭守軍將澎湖納入清版圖,施琅有感於媽祖庇佑,奏請皇帝敕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准奏後從此改為天后宮。
天后宮目前樣貌為日治時期的大正十一年(1922)撤基重建的,由士紳富商募款而建,特別聘請原籍是廣東潮州的木匠師藍木負責施工,並在後進建有二層樓式的「公善樓」,做為馬公街商民聚會場所及講授漢文的場所。目前被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

澎湖天后宮是全台最早的廟宇,祀奉媽祖。因澎湖比台灣本島早開發400年,也成為全台第一座天后宮,原稱為媽祖宮,馬公舊地名媽宮便是取其而來,可見其重要性。

澎湖天后宮建築設計採用三段式高差的地坪設計,說明了神位居高臨下的表現,以及信徒由下而上的崇敬之心。天后宮位於斜坡上,從前面的廟埕到廟後的小丘,可以分成廟埕、前殿(山川殿)、正殿以及後殿(清風閣)等四個部分。廟埕鋪地的石條;山川殿步口的梯階、燕尾起翹很高、屋頂的剪黏、交趾燒泥塑裝飾非常華麗;進入正殿,台基前有一座已經風化的御路;面寬五間,結合了拜亭與正殿兩座建築;屏門遮風,正面的木彫出自名師黃良之手;使用的柱子為梭柱特色;主神龕裝飾以擂金畫為主題,出自於彩畫名師朱錫甘之手。清風閣也稱為公善樓,提位媽宮街商民集會所及講授漢文之場所,加以籌建經費的短缺,所以在建築整體上,顯現出清樸之建築風,目前闢為文物陳列室。天后宮集結了木雕、石雕、剪黏、交趾燒等建築藝術,在簡單的格區之下,多了更多的色彩(出處來源:走讀台灣-澎湖縣)。

天后宮的建築為三進二院式,分為山川殿、正殿及後殿,山川殿上有大正十二年(1923)建廟完工時,由臺廈郊各商戶所贈予的「帡幪臺廈」和「彼保東方」匾額。山川殿與正殿之間有一丹墀(平台),階梯中央有個浮雕石龍碑,不過已年久風化;正殿正面的屏門是戰後因防東南風而加裝的。 正殿奉祀金面媽祖,左右護龍(廂房)分別奉祀註生娘娘和節孝祠。正殿左右上方各有鐘鼓,神龕頂楣下掛有「天上聖母」的匾額,中央上方還有乾隆皇帝欽賜的「與天同功」匾額,相傳真跡匾額已在清法戰爭時被法軍掠奪,目前懸掛在上的,是大正十二年(1923)參考台南鹿耳門天后宮所仿製的。 後殿就是公善樓,目前做廟內古文物的展示;最有歷史價值的是大正八年(1919)重修廟時挖出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葦麻郎等」碑;這座碑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明代沈有容將軍驅趕荷蘭人離開澎湖的最佳證據。公善樓門閣上有「清風閣」匾額,所以又稱為清風閣。

文章來源:澎湖縣文化局 樂活澎湖菊島文化之旅

緯度:23.56483200     經度:119.56392400
在新視窗開啟較大地圖
 

透過您的臉書(Facebook)帳號即可留言與參與討論